本酶是單鏈特異性核酸內(nèi)切酶,生成具有5’-P末端的單核苷酸或寡核苷酸。過量的酶還可以降解雙鏈DNA、RNA或者DNA-RNA雜交體,這時,它會選擇性地降解富含AT的區(qū)域。 |
|
■ 保存 |
-20℃。 |
|
■ 起源 |
Mung Bean Sprouts |
|
■ 活性定義 |
以熱變性小牛胸腺DNA為底物,在37℃、pH5.0的條件下,1分鐘內(nèi)產(chǎn)生1 μg的酸可溶性物質(zhì)所需要的酶量定義為1個活性單位(unit)。 |
|
■ 用途 |
1. 雜交作圖 (S1 mapping),與S1核酸酶相比不易發(fā)生Nibbling現(xiàn)象 (Code No.: 2410),因此能得到正確的電泳帶。
2. 雙鏈DNA末端的平滑化 (平滑化的效率依賴于堿基序列)。
3. 在甲酰胺存在的條件下,切除基因編碼區(qū)。
|
|
■ 使用注意 |
1. 本酶在pH 7.0條件下穩(wěn)定。
2. 如果不含0.1 mM Zn2+,1 mM半胱氨酸和0.005%Triton X-100,本酶在pH 5.0條件下會失活。在低pH條件下,單鏈特異性會降低。
3. 添加EDTA熱處理或使用0.01%SDS處理能使本酶完全失活。
4. 雙鏈識別能力依賴于堿基序列,切點多為ApN及T (U) pN,特別是在ApA處完全分解,而對G及C的序列幾乎不分解。
5. 與S1 Nuclease不同,不能切斷切口互補鏈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