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酶是單鏈特異性的核酸內(nèi)切酶,能將DNA或RNA降解成為酸可溶性5’-P核苷酸,也可以降解雙鏈核酸中的單鏈部分。 |
|
■ 保存 |
-20℃。 |
|
■ 起源 |
Aspergillus oryzae |
|
■ 活性定義 |
以熱變性小牛胸腺DNA為底物,在37℃、pH4.6的條件下,1分鐘內(nèi)生成1 μg的酸可溶性物質(zhì)所需要的酶量定義為1個(gè)活性單位(unit)。 |
|
■ 特性 |
1. 分子量:32,000,依賴Zn2+的糖蛋白質(zhì)。
2. 最適pH:pH4.5 (CH3COONa緩沖液)。
3. 輔因子:Zn2+(必要)。
|
4. 抑制劑: |
EDTA (1-20 mM) |
|
磷酸鹽: |
磷酸 (2 mM抑制活性50%)。 |
|
焦磷酸鹽 (20 μM抑制活性50%)。
dAMP (85 μM抑制活性50%)。
dATP (1 μM抑制活性50%)。 |
|
|
■ 穩(wěn)定性 |
1. 本酶在0.4 M NaCl,0.6% SDS和0.8 M尿素中活性穩(wěn)定。
2. 當(dāng)反應(yīng)液中含有40-50%甲醛時(shí),需將酶量增加10倍。
3. 對(duì)熱很穩(wěn)定,在底物存在下65-70℃仍能表現(xiàn)活性。
|
|
■ 用途 |
1. 除去DNA-DNA和DNA-RNA雜交體中的單鏈部分。
2. 雙鏈DNA末端平滑化。
3. S1 mapping。
|